要闻动态
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(南京静海寺纪念馆) 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0-2025)
发布时间:2024-06-17 浏览数:166

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(南京静海寺纪念馆)坐落于南京城北狮子山西南麓。1990年落成开放,后经1997年、2005年两次扩建,目前是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遗址型纪念馆集收藏、研究、展览、公共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。为中宣部命名的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”。2008年3月起免费对公众开放。

古静海寺系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绩而敕建。1842年8月,英军胁迫清政府在静海寺内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——中英《南京条约》。因此,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拥有集荣辱于一身的独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。

陈列馆馆藏555件,涵盖了书画、碑刻、木器、瓷器、铁器、拓片、古籍,另有不可移动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三处:“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”(省级文保单位)、古静海寺遗址(市级文保单位)金陵四十八景之一“三宿岩”(市级文保单位)

完善我馆在展陈服务、文物保护、学术研究、科技陈列等方面工作,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,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,结合本馆实际,制定《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-2025》。


一、发展目标

(一)总体目标

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高度重视社会教育、藏品管理、学术研究等基础性工作,把“提高质量”作为我馆事业加速发展的核心任务。硬件设施逐步完善、服务能力逐步提升;构建科学合理的藏品体系,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,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;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学术研究的开展;丰富陈列展览内涵、创新宣传教育模式,专业化、规范化、数字化、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,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,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本馆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
(二)具体指标

2022年底,完成《南京条约》史料陈列馆改陈布展与环境整治、建筑养护工作2023年初筹备新馆年内开馆工作。2023年,完成国家三级馆申报工作。2025年,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,完成国家二级博物馆定级标准建设并完成下年度申报工作;积极融入南京市5A景区创建,把陈列馆建设成为5A景区重要组成部分;有效盘活馆藏资源,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项目2项。年均举办线下线上陈列展览超10个,年接待观众突破15万人次,年均举办线上线下各类社会教育活动30场次。


一、发展形式


2005年以来,本馆基本陈列未进行展陈改造,现有展陈内容不够丰富,展陈技术手段、馆内环境等均有待进一步提升。为切实发挥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功能与作用,根据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<关于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、遗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的意见>的通知》(中办发〔2016〕28号)中,关于“经审批后,可每5年进行一次局部改陈布展,每10年进行一次全面改陈布展”的规定,我市于2020年启动《南京条约》史料陈列馆改陈布展与环境整治、建筑养护工作改陈布展涉及面积2320平方米,馆内环境整治涉及面积15000平方米。其中环境整治、建筑养护工程计划于2020年10月开工建设,预计2021年1月完工;改陈布展工程计划于2022年4月启动,预计2022年年底完工。

南京市鼓楼区于2019年四季度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,以区文旅集团为推进主体,区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定期指挥调度,分三个专项工作组稳步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。

新馆将以良好的整体形象、区位优势,完美的服务设施与保障配套,较为先进的展陈效果,全力服务广大群众

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,从我馆事业发展的现状出发,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以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新馆规范化管理、文物修复、文物鉴定和保管、文物征集、陈列布展和宣教活动等方面为重点,夯实基础、提升内涵,促进本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,充分发挥陈列馆在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作用,致力于把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打造成为“收藏近代文物史料的宝地,研究近代历史文脉的高地”。

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倡议的稳步推进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文物事业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新空间。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史迹遗址,要讲好中国故事,发挥好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 


二、主要任务


(一)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

1.提升博物馆现代化治理水平。健全、完善陈列馆人事、财务、藏品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,不断提升陈列馆规范化、智慧化管理水平。积极参与文博系统公共文化服务;完善藏品征集、鉴定、库房管理标准规范;按照博物馆数字化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及本馆实际情况,逐步完成陈列馆数字化工作

2.构建法人治理结构。推动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组建理事会、监事会,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;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,完善绩效评价体系,不断提升陈列馆在管理运行、业务开展、社会服务等方面水平的整体提升。

3.完善全馆大安全体系风险防控体系。树立全防全控的大安全观,加强博物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,改造安防、消防、防雷设施。在面临外部公共卫生安全、舆论危机、企业欺诈、法律纠纷、暴恐威胁和重大社会治安问题时,能够有效应对、妥善处置,维护陈列馆良好社会形象和公共利益。

4.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。推动我馆事业科学发展,队伍是基础,人才是关键。抓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,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,鼓励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。优化人才工作环境,人才成长激励机制,建立一支高素质文博团队,以适应我馆事业加速发展的需要。

加强职业道德养高素质人才队伍。推动我馆事业科学发展,队伍是基础,人才是关键。抓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,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,鼓励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。优化人才工作环境,人才成长激励机制,建立一支高素质文博团队,以适应我馆事业加速发展的需要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,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,严格遵守《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》。

5.加强国内外交流。与国内外其它文博单位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加强交流合作,树立“不求所有,但求所用”的理念,整合藏品、人才、技术等各方面资源,助推我馆事业发展。构建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、相关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及各类媒体的良好关系,营造有利于我馆事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。积极创造有利条件,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、参与本馆建设。


(二)信息化建设


加强陈列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整套适用于智慧保护、追回管理、智慧服务的系统。逐步开展与科技、民生、教育、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,真正实现文旅资源的共建共享,向智慧博物馆转型升级。

响应全省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,搭建本馆文物藏品数据库,逐步将馆藏文物信息在官网向社会公布,方便公众查阅、鉴赏。

参与全省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建设,实现本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的虚拟展示,打造“数字展览


(三)陈列展览与服务


1.深化免费开放工作。逐步试点延时开放、夜间开放。深化博物馆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服务项目。积极借助数字手段,通过可视化呈现、互动化传播、沉浸式体验,借助新技术新手段,提升参观者的便捷度、舒适度和体验感。

2.特色文化社教活动。通过打造品牌化、精品化的社会教育活动项目,加大线上教育活动、讲座讲坛、视频直播等策划力度,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教活动体系,提高陈列馆的社会认知度。每年举办“国际博物馆日”活动、“中国航海日”夏令营、“八·二九”南京条约签订日主题系列活动、志愿服务月、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等品牌社教活动;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;流动展览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军营;同各单位开展党日活动、共建活动;建立馆校合作机制,持续开展年度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和活动进校园。同时,做好特文化宣传工作,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、网站这一重要宣传服务窗口,运用互联网、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助力社教活动的宣传和开展。

3.自主策划精品临展。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当代价值,结合时代发展、时事热点,与“引进来”、“走出去”相结合,策划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红色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、阐释文物价值内涵等主题的原创性展览。

4.推出“云展览”“云参观”。通过“互联网+”项目的实施,探索“云展览+云直播”模式大力发展云展览、云教育,加大虚拟展览和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力度,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。以数字化赋能陈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,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展览体系,满足观众便捷化分众化文化需求。

5.推进陈列馆展览资源融入全市中小学教育体系。拓宽历史文物、革命文物知识纳入义务教育知识体系渠道,规范并创新研学教育,稳步实施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项目,研发精品爱国主义教育课程,建成青少年“第二课堂”“第三课堂”教育项目。发挥展览、文物在学校课程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、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,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教育进校园。

6.加强公众服务多元化。不断提高讲解服务质量水平,建立稳定的专业的讲解员队伍。每年完成志愿者招募2次,加强志愿者培训,规范志愿者管理,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志愿者队伍,成为博物馆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。成立“博物馆之友”,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关心、支持我馆事业的发展。公众服务每年进行观众问卷调查,在调查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及时改进相关服务工作。

7.文创产品研发。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特色及内涵,开发多层次的文创产品,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创产品系列,提高陈列馆的认知度,延续历史与文物的生命力。


(四)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。

1.库房建设。推进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,改建文物库房,配套建设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控制设施。

2.藏品征集。积极争取财政经费支持,不断拓展馆藏文物的征集范围和渠道,丰富藏品种类,增加藏品数量,提升藏品档次,构建科学合理的藏品体系。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联系和服务工作,鼓励社会收藏群体捐赠藏品。

3.藏品保护。配合陈列展览及馆藏文物的保护、修复任务,开展对馆内各类文物的保护(以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为主)及研究工作。文物修复类别主要以书画、碑刻、木器、瓷器、铁器、拓片、古籍等为主。

4.盘库建档。在做好文物库房改造升级的情况下,严格环境控制和文物藏品安全出入库,完成所有文物藏品的盘库建档工作,搭建本馆的“藏品数据库建设”,提升馆藏资源的信息化利用水平和信息化公开服务。


(五)学术研究与科技

1.引进学术型人才。学术型人才陈列馆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,培育学术研究人才,加强研究人才学术能力建设,积极省市博物馆研究课题项目,鼓励专业干部申报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,探索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科研体系,增强学术研究影响力。

2.成立学术委员会。成立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学术委员会,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业务建设、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,逐步提高馆外知名专家成员的比例。引导我馆专业人员提高学术创新能力,树立严谨的科研态度,不断扩展我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。

3.参与举办国内外学术交流会。通过参与举办学术会议、论坛、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,提升我馆的科学研究能力、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。加强与其它文博单位、高等院校、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,开展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和业务活动。

4.发表学术科研成果。鼓励人员开展学术研究,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。在深入研究课题的基础上,编辑出版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展览图录;以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为契机,编辑出版在文博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集;以举办各项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,编辑出版普及性的宣教读物;以研究项目的实施为契机,编辑出版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学术著作。


三、保障措施


(一)组织保障

明确责任、权利和义务,建立相应的问责和奖惩制度。加强陈列馆各部门决策能力、宏观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,负责并推动本规划的实施。大力贯彻执行各项章程制度,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及责任倒查追究机制,促进重点建设项目责任落实,推动陈列馆治理更加规范化、科学化。


(二)经费保障

积极吸收社会资金用于陈列馆事业发展。通过社会集资、组织或个人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。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审计,确保专款专用,提升资金使用效益。


(三)人才保障

贯彻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》精神,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,通过合作、培训、深造、交流、教育等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。引进具有创新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,注重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与人才能力建设有机衔接。深化人才选拔制度、岗位管理制度、人才考核制度、人才激励制度改革,健全人才服务体系,做好人才培养服务,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

(四)宣传保障。

加强对外宣传工作,认真按照规划内容实施、落实规划。在规划实施各阶段,通过多种方式重要活动项目进行梳理和宣传报道,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,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关注规划实施,营造良好社会氛围,广泛凝聚社会共识,及时吸纳社会意见,推动规划高效能实施和高质量完成。

 

 

 

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(南京静海寺纪念馆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0年1月1日

服务热线:

025-58806805转8002
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288号
邮箱:jhs1842@163.com

Copyrigh © 2024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| 南京静海寺纪念馆 版权所有
苏ICP备2024096001号-3  苏公网安备32010602011966号